当前位置:中环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4篇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4篇

时间:2023-07-02 17:30:1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建设内容

  农产品品牌建设需“精耕细作”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四季分明,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充足的黄河水源灌溉,素有“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美誉。自今年9月正式启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不断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商标注册、培育、保护等工作,做大做强“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推该区域公用品牌更好地“走出去”。

  无品牌,无营销。对于农产品来说,往往因缺乏品牌建设,而卖不出好的价钱。笔者发现,“天赋河套”品牌在推广过程中,通过建立河套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可追溯体系,制定具体引导管控办法和流程机制,这让符合标准的产品授权利用河套地域品牌进入高端市场,从而使河套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振兴农业,造福农民。

  目前,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数量众多,但由于在品牌创造、保护、运用等方面缺乏“精耕细作”,多数品牌的影响力仅停留在局部地域,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整体呈现出地区和种类分布不均衡、主体结构分布有待调整的状态,阻碍了其整体实力的提升。打造农产品品牌是趋势,树立品牌,抢占市场先机,才能助力品牌方成为市场的最大受益者。

  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未来的服务端口必然是品牌、渠道平台、旗下企业和产品的融合。首先,需要在渠道方面,有效地支持、帮助、服务经销商,使他们能够按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意图去精耕区域市场终端,让终端能够有效地张开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控,使市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精准配置;其次,要积极引入更多经销商、渠道商等外部优势资源共同做强做优区域性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将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成为农业领域的国家名片。“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让河套这个无形资产保值增值,创造更大的价值,也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农产品品牌建设内容

  农产品品牌规划从战略上讲,有以下内容:第一,品牌的核心价值,这是品牌生存发展的基础。第二,品牌的识别系统,这是品牌的外在形象,也是品牌内涵和价值的外在表现。第三,品牌的模型,或者是说品牌的形象。第四,品牌的延伸和理性扩张。第五,品牌的规范化管理。在打造农产品品牌之前,这些问题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初级阶段要首先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我国地大人广,各地资源气候区别很大,各地的农产品也区别很大,所以打造品牌农产品首先就是这个目标农产品的选择,产品是品牌的载体,选择有特色、有优势的产品是品牌规划的首要问题。

  产品的选择基本上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不完全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也不是市场需求什么本企业就能生产什么,农业企业必须考虑自己的优势,同时考虑市场是否需要这些产品。

  农产品的环境分析,原产地是农产品品牌的一大亮点,那就要认真分析农产品的产品生长环境,从微观环境到宏观环境都有仔细分析,解决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上的知己知彼。

  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等。

  微观环境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企业自身资源,公众,营销中介等等。

  市场的选择,也就是说产品卖给谁,品牌面对谁,只有搞搞清楚产品卖给谁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组合产品,包装产品,推广宣传产品。

  在这个问题上本企业经营的农产品特点是什么,产品消费者的特点和偏好是什么,本地及外地农产品市场的特点以及本企业的实力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分析。

  最后是品牌定位,即是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什么样的形象,树立什么样的差异性。品牌产品的功能定位、情感定位、品质定位、价格定位、档次定位、文

  化定位都要逐一落实。功能是前提,情感是偏爱,品质是保证,价格是门槛,档次是身份,文化是灵魂。

  关于农产品品牌规划的目的就是综合各种资源打造好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农产品性价比,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农产品品牌建设内容

  推进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从6月份开始,我们针对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围绕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知名度,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内容,先后到沂源县、淄川区、博山区、高青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到外省市进行了考察学习。10月底,召开了界别协商座谈会。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基本情况

  (一)建立健全规划方案,搭建农产品品牌建设保障平台。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活动的意见》《淄博市品牌农产品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打造一个整体品牌形象、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制定一个品牌目录制度、建立一套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营销体系的“四个一”目标任务。市发改、经信、科技、财政、农业等15个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制定了《淄博市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管理办法》《淄博市知名农产品品牌标识授权使用协议》《淄博市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评价标准》《淄博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价标准》,加强对全市知名农产品品牌管理。向社会发布“齐民要术?上乘农品”淄博农产品品牌广告语,“hello?品淄博”整体形象。

  (二)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农产品品牌创建氛围。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政府2022年列支300万元、2022年列支424万元、2022年列支6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地市中率先对知名品牌农产品进行奖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对符合条件的示范区县、乡镇、基地和“三品一标”农产品给予资金奖励。二是开展淄博知名农产品品牌评选。2022年以来,先后评选出沂源苹果、高青大米、池上桔梗、博山猕猴桃等11个淄博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

  品牌,得益乳业、周村烧饼等68个企业产品品牌。三是积极争创淄博市市长质量奖。山东华盛果品股份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获质量管理奖,淄博凯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质量攻关奖,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桓台县新城细毛山药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质量教育奖。

  (三)强化质量监管,着力抓好品牌提升。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食品质量安全市“两市”同建,十个区县全部被市政府授予“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县”称号,并申报省级、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验收。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316个,产地认定面积218.6万亩,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79.3%,占比全省第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7%。沂源县发展苹果面积30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64%,良种覆盖率达95%,优质果品率达85%,苹果年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以“沂源苹果”为主导的林果收入已占到沂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被认定为“全国现代苹果产业10强县市”。在2022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沂源苹果品牌价值达149.33亿元,列全国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苹果类产品第三名。2022年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评为“2022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四)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8687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5家、农民合作社5599家、家庭农场1435家,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468家。国家级、省级、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总数分别达到7个、15个、63个。以山东山珍园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博山桔梗协会,年出口额达到3000余万美元,占领韩国95%以上市场。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在周村古商城建立了周村烧饼博物馆,产品价值增加50%以上,成为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省领导点名的扶持品牌之一。淄博池梨挖掘贡品文化,比普通梨每斤高出近2元。

  (五)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扩大品牌影响力。市农业局与淄博报业传媒集团、淄博广播电视台签署了宣传战略合作协议,深度挖掘农产品品牌背后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故事。沂源苹果在山东航空140架飞机上开展宣传推介。得益乳业、巧媳妇公司等在山东电视台开展宣传。2022年,集中在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大众日报、淄博市主流媒体及新华网、人民网、大众网等11个媒介开展宣传。每年组织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展会,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全市“一村一品一网店”示范村达到50余个,农业电子商务企业达到2100余家,品牌农产品全部入驻“淘宝特色中国?淄博馆”。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虽然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多为初级产品,处在价值链的最底端,附加值低。相比农业发达省份市,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龙头企业少、营销推广不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农产品品牌战略认识不到位。农业生产者主体品牌意识不够强,对品牌的潜在优势认识不足。有的农产品生产者认为“注册个商标就等于有了品牌”,收获便是生产的结束,很少花精力去挖掘产品之外的文脉、工艺、人物、故事、精神等无形价值,缺乏创建品牌、发展品牌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手段。吉安市“井冈山”系列农产品将红色文化融入品牌建设,有效发挥出了品牌的溢价效应。

  (二)新型经营主体龙头带动作用低。我市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能力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市场与农业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科技化、园区化、互联网化结合不够。除沂源苹果、临淄蔬菜外,尚未形成有较高影响力、有规模、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全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仅有2家、省级29家。相比江西省宜春市,国家级龙头企业就达到6家,省级94家,上市企业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92家。分散式经营导致生产过程中规范化程度、技术化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稳定性差。

  (三)对品牌管理维护不够。我市虽然注册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9个,农业地理标志产品9个,数量居全省前列。但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管理、维护不够,影响整个区域公用品牌形象,部分生产经营者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打算,致使有些农产品品牌昙花一现,难以支撑品牌建设的长远走向。相比赣州市“赣南脐橙”,他们在品牌建设方面“统一形象、统一口

  号、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标识”保证了品牌形象的专一性和系统性。

  (四)品牌质量体系支撑不足。我市农产品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导致在具体生产环节上的随意性,在质量上难以有效控制。不同农户之间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环节的把握、管理方式与时间的不统一,影响到了产品质量,不利于形成品牌产品,很多品牌的影响力还仅仅停留在局部地区,跨省、跨区域的品牌不多。

  (五)品牌经营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相同种类的产品,除产地上存在差异之外,忽视了来自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产品的内在差别,忽视了自身产品所独具的特色和竞争力,缺少整体全盘的运作和持续的推广,缺乏文化支撑,缺乏鲜明个性,缺乏差异化和核心价值。比如,苹果、西红柿等初级农产品大多数未经分等分级,规格色泽不统一、品质价格不一致,使得消费者对品牌标识难以准确把握,在市场上很容易鱼龙混杂,甚至假品牌将真品牌挤出了市场。

  (六)品牌营销推广能力不高。农产品生产者受自身认知水平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品牌意识、质量意识不高,在创建品牌、宣传品牌方面营销推广能力不足。市场营销工作人员素质普遍没有达到要求,特别是生产性企业的销售队伍素质偏低。他们对营销工作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营销等于销售(推销)”的层面,营销管理工作落后,缺乏有效的营销网络。宜春市连续三年每年财政利用1400万元作为产品品牌推介支出,相比较而言,我市这方面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三、加快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市农业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特色产品荟萃,是齐文化发源地,《齐民要术》诞生地。从地理环境上看,有山区、有平地。建议各级、各部门充分挖掘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得天独厚的资源。发挥好龙头企业、龙头产业的引领作用,规范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农民收益。

  (一)加快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夯实农业品牌创建产业基础。要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统筹规划,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将特色农产品品

  牌发展、品牌企业发展等统一规划,立足地域差异、品种差异,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打造特色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农业基地和优势产业带。充分依托自身生态环境条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坚持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多样化发展,突出抓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和品牌认证。

  (二)突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彰显区域品牌特色。借鉴江西省各市“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的导向,着力推进以品质特征、生产区域、销售范围、品牌名称为核心的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建议整合一个覆盖全市其他所有产业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行整体形象设计和宣传,制定产业标准,鼓励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符合标准的生产企业授权使用公用品牌,实现统一标准准入退出、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推介的运营模式。抓好全市知名品牌农产品整体形象标识的授权使用,及时把不合格品牌剔除,确保品牌“含金量”。深入开展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实现品牌农产品生产过程可控制、产品流向可追溯,为农业品牌建设筑牢底线。

  (三)坚持科技为先,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技术优势,聘请国内一流专家组成产业专家顾问团,建立覆盖产区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实时把脉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政府倡导、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引进一批、扶持一批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沂源苹果、博山猕猴桃、淄川富硒、临淄蔬菜、高青“五彩农业”等高效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引导和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营销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以品牌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质量,支持现有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档次,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四)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品牌创建管理工作。农业品牌创建是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必须统筹设计、稳步推进、久久为功。要重视品牌的创建与管理工作,确

  保在农产品品牌建设各环节、各阶段都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要抓好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强化对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储运、保鲜、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管检验检疫,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品质和安全。建立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打牢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要积极寻求农产品的差异化,跳出产品同质化去寻求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推动农产品竞争模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益。

  (五)加快促进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互动发展。品牌化是促进“四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以农业标准化为支撑,加快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把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推进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以绿色化为抓手,大面积推广普及节肥节药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规模化为基础,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以品牌化为引领,重点加强“三品一标”等建设,增强优质农产品竞争力。

  (六)强化品牌引领带动,大力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品牌建设是贯通“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要以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升级,创建新型流通方式,净化品牌市场环境。加强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发展冷链物流、连锁配送等新型业态。在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新业态以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中,加快建立品牌农产品标准示范和特色样板;在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扶贫等产业深度融合中,增强特色展示和品牌营销,以品牌促进融合发展。

  (七)加强农业品牌公益宣传,树立品牌农产品良好形象。加强农业品牌的公益宣传,讲好农耕故事,将区域特色、民俗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到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文化,使农业品牌有文化、有底

  蕴、有魅力,成为农业品牌的独特软实力。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采取专栏节目、新闻发布(电视直播)、专题报道、网上农展等多种形式,拓宽宣传领域,丰富宣传内容,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和品牌企业,正确引导消费,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竞争力。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销会和网络营销,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地集中宣传品牌农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网上商城,加大品牌农产品展览会、交易会等展销力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体系。建成农产品生产与大型超级市场的直接合作关系,使农产品以较快的流通速度和价格优势直接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农产品品牌信息传播。

  (八)健全扶持体系,完善品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品牌培育和运行机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继续加大知名品牌创建奖补力度。加大对经营主体知识产权、品牌维护、品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商标、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维护合法权益。要加大品牌保护力度,防止出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最好建立农产品专柜和专业市场建设,防止鱼目混珠。要用法律手段保护商标权益。农产品生产者、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系,健全完善打假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为品牌生产者提供信息咨询、认证咨询、品牌推介、人才培训、商标代理以及社会中介评价等服务,提高对市场供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科学引导企业、基地、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营销。

篇二: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业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方案

  为积极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好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根据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有关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以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为重点,突出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资源,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做大企业品牌,做优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树立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带动力明显的农产品品牌,提升科技支撑,着力打造知名的农业品牌集群,引领特色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实现乡村振兴打好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发挥顶层设计、政策支持、标准制定、监督管理、积极宣传等引导作用,强化服务,推进品牌建设行动,构建扶持农业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农业品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在品牌创建中的主力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大品牌培育和营

  销推广力度。引导市场主体运用品牌理念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科技创新,遵循市场准入、市场竞争规则,提升品牌价值。

  3、全链系统谋划。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着眼三产融合发展,围绕育种、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环节,统筹谋划农业品牌,加强标准化建设和溯源管理,提高农业品牌市场竞争力。

  4、坚持标准规范。建立农业品牌标准化体系,坚持质量第一、绿色发展,发挥标准的基础保障、技术引领作用,实行最严格的区域公用品牌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全环节质量管控,提高品牌公信力和市场影响力。

  5、坚持量质并举。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深入挖掘资源潜力,以质量和诚信创建知名品牌,走以质取胜的农产品品牌发展道路。

  6、坚持协作联动。坚持政府与企业、协会统筹协调,各级部门横向联动,上下一体,共同推进,形成层层突破、全面开花的工作局面,构建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农业品牌建设机制。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生态农业品牌定位,着力打造优质农业品牌,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农业企业品牌为支撑、农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形成“突出重点、分级培育、带动全局”的品牌建设新格局。力争在3年内,使农业品牌化水平显著提高,品

  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消费者忠诚度、品牌溢价增值效应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1、打造多层次协同联动的品牌体系。创建3个省级优质农业品牌,以“绿色优品”为引领,树立优质农产品总体品牌形象。打造5个优势农产品品牌系列,选择具有特色、产品优势突出的农产品,重点打造省级单品形象品牌。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布局,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品牌提升,加快发展市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培育500个领雁企业品牌,稳固农业品牌全国领先地位,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本土企业品牌,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品牌。

  2、显著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制定一批争创国内一流品牌的制度标准。实行“一品一案一模式”分类创建办法,强化高端形象创意设计和宣传推广。充分挖掘各地区域公用品牌的核心价值、文化内涵,提高品牌整体影响力。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品牌,品牌附加值显著提升。

  3、大幅提升品牌经济贡献率。以高端精品品牌为引领,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融合化发展的品牌农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品牌农业带动,进一步提升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绝对值双超全国平均水平提供支撑,加速完成农业品牌大转变。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品牌质量安全提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大力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规模,通过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基地标准化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引导企业开展信息化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1、有机农业标准生产基地。着眼发展绿色高端农产品,建设一批标准规范、生态循环的有机农产品种养基地。2023年,创建30个有机农业标准生产基地,有机农业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10个有机畜牧养殖场;到2025年,创建60个有机农业标准生产基地,有机农业基地面积达到600万亩,20个有机畜牧养殖场。

  2、绿色农业标准生产基地。围绕地方主要农产品,依托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区、农业示范区,创建一批标准化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23年,创建200个绿色标准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10个绿色畜牧养殖场;2025年,创建400个绿色标准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2000万亩,200个绿色畜牧养殖场。

  3、质量标准管控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管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农产品有序纳入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标准可查询、生产可监控、销售可追踪、产品可追溯。

  4、品牌生产标准体系。认真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在农产品公用品牌标准体系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加快完善和制定、修订操作性强的各产业链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从基地环境、种子种苗、农业投入品管理、农产品分等分级、贮藏运输、包装标识等生产全流程,制定主要授权品类及其深加工品的生产标准,并逐步延伸至所有品类,以实现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品质、加工包装全产业链的品牌标准体系全覆盖。

  5、农产品冷链流通设施。鼓励骨干批发市场建设冷链物流设施,支持物流企业、品牌经销企业建设产地云仓及异地存储云仓。鼓励品牌企业建设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发展“原料基地+厨房+物流配送”新业态。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加快补齐产地基础设施不足短板,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

  6、提升农产品企业加工能力。加大农业和农产品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引导农产品品牌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开展技术研发改造,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提高加工能力,为品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支持开展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和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

  (二)实施品牌孵化培育。统筹农产品品牌设计,完善品牌发展

  环境,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增强各类主体品牌意识,尽快提升农业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1、提升创意水平。加强品牌定位、消费行为研究,结合自身优势、产品特性、产业结构等因素,明确特色优势明显的品牌定位,建立品牌发展模型。结合区位优势、文化特色,强化灵魂注入,分层次挖掘区域公用品牌和领雁企业品牌内涵。推动创意设计在包装、功能、品牌方面的应用,提高农副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2、提高品牌意识。依托农业品牌创建工程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采取普惠式轮训与精准式培训相结合,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培训力度。细化目标职责和项目清单,明晰战略架构、战略目标、组织模式、管理体系及战略路径等内容,逐步形成创建品牌、培育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意识。

  3、改善品牌环境。创新投融资创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品牌农业建设。打造最权威、最便捷的品牌农产品交易平台,提高品牌农产品溢价能力。鼓励中小品牌抱团发展,通过融资、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品牌、大企业、大集团,形成规模效应,构建集群发展格局。

  (三)实施品牌传播推广。围绕提高农产品社会影响力、公信度和市场竞争力要求,综合利用新媒体等渠道,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

  1、强化线上宣传。一是拓展宣传推广渠道。加强与主流媒体深

  度合作开展系列宣传,投放宣传片讲好品牌故事;各级融媒体矩阵全年宣传,结合旅游、气象短信推送宣传品牌。二是利用新媒体宣传推广。搭建视频号和微商城,结合旅游资源开展线上融合推介;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型自媒体进行产品和活动宣传,适时举办“鲜品”品牌达人、直播带货等活动扩大影响力;充分利用线上信息平台,建立线上品牌馆,开展品牌宣传推广。

  2、线下广告宣传。一是拓展地方市场。举办品牌发布会和品牌专场推介会,扩大品牌影响力。积极引进“互联网+”、“众商模式”、“私人定制”等新兴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推进“旅游+”“健康+”“文化+”融合发展,建立农产品公用品牌展销馆。在高铁、机场等人口密集区的广告位进行品牌传播;引导游客中心、旅游景点、乡村景区、驿站、农家乐等场所大力推广品牌展柜销售。二是加大出口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和国内外品牌专业展会、节庆活动等平台,全方位、立体化推广农产品公用品牌。

  3、主题活动宣传。借助“品牌日”活动契机,确立每年品牌宣传活动月。开展品牌评价发布、品牌促销、品牌招商、品牌宣传系列活动,营造壮大农业品牌发展良好氛围。利用全国“质量月”等活动,整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媒体宣传资源,集中发力,全线推广优质农产品。

  (四)实施品牌保护利用。加快形成创品牌、管品牌、护品牌、强品牌的联动机制,建立科学的品牌评价体系,加强对农业品牌的管

  理与保护,展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的真正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1、推行品牌目录制度。依托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评价等形式,遴选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统一纳入农业品牌目录库。制定品牌目录遴选规则,建立完善的品牌考核与退出办法,实行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并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优先推选目录品牌参加全国品牌推介评价活动。开发农产品品牌电子图,通过微信公众号、农业信息网等平台发布,提升入围农业品牌知名度。

  2、完善品牌评价体系。制定公用品牌评价管理办法,明确农产品公用品牌体系内品牌的征集范围、推荐程序、评价标准、奖惩机制。细化市县及乡镇农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在品牌规划、品牌培育、基地建设、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品牌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和量化指标,依据品牌评价标准,做好品牌挖掘、遴选、培育工作。严格执行准入退出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提高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公信力。

  3、发布品牌评价信息。每年组织评价发布一批代表地方特色和产业发展水平的“一县一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鼓励地方和企业参加国家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组织的品牌价值评估、品牌评定、发布和推介活动。

  (五)实施品牌营销赋能。加强国内目标市场、消费人群的调查

  研究,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增强农业品牌市场竞争力。

  1、拓宽线下销售渠道。开展精准地调,有计划在一线城市建立一批企业主导、市场化运营的品牌旗舰店和连锁店,统一品牌授权管理,统一标识设计,打造优质农产品形象展示窗口、区域销售代理中心,为经销商和消费者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联动国内大型超市,建立“农产品品牌专区”,突出地域特色,集中展示展销。开展专项营销行动。

  2、拓展电商销售渠道。指导品牌主体入驻大型电商平台和自媒体平台,通过直播带货、融媒体宣传、短视频推广等形式,扩大网络营销规模。在大型电商平台建立“品牌农产品专卖店”,发挥原产地官方旗舰店、官方电商平台作用,推动线上销售农产品。建设直播共享基地,组织开展系列直播带货活动,扩大品牌农产品网络销售规模。

  3、依托节会推广营销。组织品牌主体参加国内外大型农业展会、招商推介、品牌评价、品牌营销、推介洽谈等活动,展示统一形象和标识的全新优质农业品牌形象。在国际展会上开设品牌农业专馆。开展地方合作,探索建立农产品货运及信息发布平台,推动特色农产品双向销售。

  4、推进产销精准对接。组织一线城市农产品品牌营销活动,组织路演、专题推介和招商活动。开展市场拓展活动,鼓励农产品品牌企业对接商贸流通主渠道,推动农产品在主销区进市场、进商超、进餐企、进社区。组织“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建立稳

  定产销关系,开展地头直销、产地直供、物流配送等业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业品牌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各区县要把农业品牌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促考核,形成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农业农村负责农业品牌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公用品牌的管理工作,负责辖域内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打造和知名企业品牌推介,指导做好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及管理,实现品牌共建共享。各区县支持企业做好特色品牌产品研发。加强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品牌发展,制定品牌建设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二)建立推进体系。细化实化品牌农业建设工作任务,品牌农业工作专班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具体落实推进任务。制定任务清单,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系,清单化管理、一体化推进,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及责任部门、责任人。结合品牌农业建设方案,相关部门、各市(地)、县(市、区)要结合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做好本地品牌农业建设方案,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品牌布局。

  (三)加大政策扶持。各级农业农村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持续推进农产品营销行动,充分调动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业品牌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对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优秀区域公用品牌、优秀企业品牌

  等荣誉的,给予政策扶持,系统推进品牌建设工作。

  (四)建立考核体系。工作专班制定《品牌农业工作专班考核评价细则》《品牌农业建设工作任务清单》,分季度和年度开展考核评价工作,通过工作调度、自查自评、实地查看等方式,考核评价各市(地)品牌农业建设工作质效,及时通报评价情况。

  (五)建立问责体系。要建立健全品牌农业督导检查、问题反馈、建档整改、整改核查、责任追究、成果总结等工作流程。市地专班任务质量未达标,省级专班及时下发督办单,挂牌督办;年度重点工作推进不力、措施落实不到位、未按时完成任务的,采取适当方式处理,传导工作压力,推动工作落实。

  (六)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加强对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宣传,总结推广品牌保障、培育、宣传、营销、服务、监管等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认同和支持,进一步激发创建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农业品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驱动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更好发挥品牌农业的引领作用,提升X农业产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助力精准脱贫、全面奔康,推动我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生产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工程,培育壮大“X”字号农产品品牌体系,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奔康,实现X向农业强省、品牌大省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有效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形象塑造和传播推广,提升全省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质量至上。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产管并重,全程全员全面提升质量,保障和维护品牌农产品“绿色健康、有机生态”的品牌公信力和质量安全。

  坚持企业主体。发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文化挖掘和科技创新等手段,创建知名品牌,拓宽推广渠道,提升品牌价值。

  坚持政府引导。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布局、政策支持、标准制定、评选认定、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品牌的良好环境。

  坚持协作共建。整合资源要素,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推动作用、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专家的指导作用、媒体的传播作用、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构建各方参与、共建共赢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X年,全省培育发展农产品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市县级区域公用品牌100个以上、优质品牌农产品200个以上、“三品一标”产品5600个以上;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X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争创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X质量奖及提名奖,创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等;农产品品牌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质量基础有效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农产品品牌体系不断壮大,知

  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市场消费信心大幅提振,“X”字号农产品唱响国内外市场。

  二、重点工作

  (四)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按照“无标制标,缺标补标”原则,依据国际、国家和行业等标准要求,修改、完善、提升与品牌建设配套的农业产业基地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形成一整套品牌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鼓励各类品牌创建主体开展合作,联合开发企业联盟标准。加大已制定标准的宣传贯彻、推广实施,大力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保障农产品优良品质与质量安全。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三品一标”产品质量认证和环境认证管理体系(ISO14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X)、食品安全体系规范(HACCP)等标准认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强出口备案种植、养殖场监管,大力实施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以下简称“三同”)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农业厅,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X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列首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五)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业产地环境监测,统一对品牌农产品开展定期抽检,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检测,建立健全监测结果通报制度和质量诚信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品行政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禁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和非法添加等违法行

  为。强化省、市、县、乡四级质量追溯管理,搭建品牌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引导农产品品牌企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物联网质量追溯系统,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落实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对违法企业、责任人依法实行市场禁入。(农业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X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六)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把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工程,培育壮大农产品品牌体系。一是实施品牌孵化工程,新增一批新品牌。要做大增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开展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同”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产业基础的企业发展企业自主品牌和产品品牌,新增一批在消费者中有质量信誉、有市场优势的拳头产品。二是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做强一批老品牌。要做优存量,引导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品牌,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等更高含金量的知名品牌,扶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加大X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外官方注册力度,充分发挥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三同”工程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老品牌做大做强。三是实施品牌创新工程,弘扬一批特色品牌。要强化传统工艺传承和保护,推动产地粗加工和精深加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延伸农

  产品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聚集区(项目),促进农产品品牌消费,激活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四是实施品牌整合工程,打造一批旗舰品牌。要坚持发展本土品牌与引进品牌相结合,支持中小品牌抱团发展,通过融资、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品牌、大企业、大集团,持续做大做强X茶、X菜、X猪、X果、X药、X丝等具有X特色产业优势的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依法开展商标注册、证明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旗舰品牌,构建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五是实施品牌信息工程,培育一批电商品牌。要大力实施“互联网+”X农产品行动,瞄准电商大市场,抢占新生代消费市场,重点培育扶持一批专业化、本土化的省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着力支持壮大一批有潜力、有亮点的省、市、县三级农业电商企业,支持在各大电商平台设立“X”字号农产品特色馆、精品店,打造一批X农产品电商品牌,促进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供销社)

  (七)创新品牌宣传营销。围绕扩大X农产品社会影响力、公信度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农业品牌宣传、展示、交流、交易平台。挖掘农产品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增加农产品文化含量,注重产品包装形象设计,规范产品包装标识,促进产品深度开发和增值。举办X国际茶业博览会、X泡菜博览会、中国·X(彭州)蔬菜博览会等“X”字号农业展会,参加“惠民购物全X行动”“X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市场拓展活动,向社会集中宣传推

  介优质品牌农产品,亮好“X”字名片。鼓励农产品品牌企业加强与商贸流通主渠道的对接,推动“X”字号农产品进市场、进商超、进餐企、进网络;支持企业到境内外重点城市开设品牌农产品专营店、设立品牌销售专区。构筑X品牌农产品宣传网络,支持“X”字农产品品牌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X电视台、华西都市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推介。(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商务厅、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扶贫移民局、省政府新闻办、X博览局、省供销社、X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八)做大做强品牌企业。鼓励农产品品牌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能力,为品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支持开展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和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鼓励品牌企业兼并重组和品牌整合,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规模效应,构建集群发展格局。支持有基础、有条件、有意愿的农产品品牌企业上市融资,改善资本结构,做大做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省金融工作局)

  (九)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产品品牌建设服务体系。强化人才支撑,建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农产品品牌专业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品牌意识的企业家。鼓励发展一批农业品牌建

  设中介服务组织和服务平台,提供农业品牌设计、营销、咨询等专业服务。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在品牌整合、市场策划、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品牌主体之间开展生产、销售、信用等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合作,实现多主体联合发展。引进新兴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促进品牌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农产品品牌专家的智库作用,对品牌建设给予指导,为品牌培育和发展工作“把脉”“会诊”及开展跟踪式服务,助推农产品品牌健康发展。(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十)加强品牌保护监管。建立严谨公正评价体系,科学设置与量化考核我省农产品品牌的真正价值和真实竞争力。通过品牌评价,将认定的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品牌价值的农产品品牌纳入X省知名产品品牌目录。完善品牌认证登记保护、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监管,对认定的品牌农产品实行动态监管,构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有效预防和制止各类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建立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提高失信成本,切实保护农产品品牌形象。(省工商局,农业厅、商务厅、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三、保障措施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将农产品品牌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促考核,形成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各地要加强品牌发展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突出地方资源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引导品牌发展合理布局,制定并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把品牌战略落到实处。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统一思想,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配合,共同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管理服务和技术指导,加强农产品品牌经济研究,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

  (十二)加大政策支持。各地要建立品牌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大力支持品牌创建、品牌认证、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品牌宣传推广等。依托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农业改革科技创新示范奖补等项目,支持原生地品种保护开发、农业品牌科技创新等品牌农业生产重点环节;支持优势区域公用品牌、重要产品品牌、重点企业品牌开展宣传推广、营销推介、电子商务;支持科研院校等智库开展农业品牌研究服务;支持政府购买农业品牌研发成果;支持开展农产品品牌培训。

  (十三)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扶持政策,推广普及农产品商标注册、“三品一标”、区域公用品牌等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品牌意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关注“X”字号农产品品牌成长,讲好“X”字号农产品品牌故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篇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调研报告

  品牌不仅是一个产品区别于另一个产品的特殊标志,更是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最集中、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在产品供求关系急剧变化的阶段,产品品牌建设对于提高产品的质量、知名度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州政协安排,我们组织驻县州政协委员对XX县开展“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XX县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的部署,把培育“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品牌经济提升综合实力,以培育引导创品牌、营造环境引品牌、强化监测护品牌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构建“县政府推动、合作社主体、部门参与”的创建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本情况。

  XX县依托资源优势,以建设生态农业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烤烟、冬季马铃薯、核桃、早熟蔬菜、热带水果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县已注册和正在申请注册的农特产品品牌商标17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南丝路),其他特色产品商标1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宁南幸福核桃、宁南冬季马铃薯正申办中)。产品种类主要为工业品和农产品,包括蚕茧、生丝、丝绵被、茶叶、水果、干果制品、白酒、早春蔬菜、调味品、食用菌等特色食品10多个类别,上百个产品品种。

  全县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0个,其中,XX县白鹤滩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申报的荞麦、马铃薯、水稻、玉米、小麦5个“无公害农产品”,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评审通过;XX县白鹤滩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的“鹤舞金沙”和“碧迹河”两个商标已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使用,服务项目包括了鲜土

  豆、新鲜疏菜、鲜水果等10余个项目。同时,XX县冬季马铃薯也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标准化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2019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79万亩。其中,已通过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的基地面积26.35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4.59%,涉及荞麦、马铃薯、水稻、玉米、小麦、芒果、脐橙、椪柑、番茄、鲜荚豌豆共十个无公害农产品,年总产量29.25万吨。全县建设冬季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余亩,种植烤烟茬口作物秋苦荞2万亩,发展秋豌豆1.5万亩以上。

  (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

  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呈现出多层次、多成分、多领域的发展态势,数量稳步增加。截至2019年底,全县注册农民合作社158家,其中,白鹤滩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已申报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大水塘冬季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已荣获省级农民合作社。同时,家庭农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全县注册家庭农场1819家,其中3户家庭农场纳入了四川省家庭农场名录库,44户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占全州54户的82%,每户获省级财政扶持10万元。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已通过庄园建设庭园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田园建设络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畜禽养殖工厂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销售品牌化、农场办公现代化的“八化”标准验收。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商品意识有待提高。

  一是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是松散的,缺乏长远规划,只顾眼前利益、短期行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淡薄,认识简单。二是工业产品以小作坊为主,没有统一品牌和质量标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产品走不出去。三是现阶段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仍以农民分散种植为主,缺乏强有力的产品质量控制机制,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不能形成品牌效应。

  (二)品牌创建主体不明确。

  目前,在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较浓,很多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的品牌主体意识不强,仍然是由政府主导品牌创建工作,且企业品牌

  主体营销意识淡薄、手段缺乏,导致品牌的认知度低,增值速度缓慢,品牌价值的提升极其有限,难以抢占市场先机。

  (三)品牌运作机制落后。

  专合组织存在品牌营销概念不成熟、手段单一等问题,品牌定位虽然高,但品牌建设没有系统性、整体上的策划,导致农产品品牌的市场认知度较低、增值速度较慢、品牌价值提升空间有限。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农业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方面的培训,缺乏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导致生产和市场出现脱接。

  (四)劳动力缺乏、专业人才奇缺。

  企业品牌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像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量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缺乏;同样,由于创业平台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难以引进大学生回乡创业,导致从业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缺乏,制约本县企业快速发展和壮大。

  三、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生产加工技术标准。

  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农产品创品牌的根本,而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是农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品牌建设的关键。应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完善生产设施设备,加强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推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统一技术标准、品牌标准。

  (二)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生产大户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农民增收、抵御风险、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大力发展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带动面广、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大对品牌营销推广的培训力度,积极扶强、扶大、扶优,构建农产品品牌建设平台。

  (三)推行标准化生产。

  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倒逼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按照“质量为本、以质取胜”的理念,把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四)树立品牌意识。

  我们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品牌是无形资产,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的理念。树品牌就是培育生产要素,积聚发展后劲。名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宁南作为农业大县,农业品牌建设滞后,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切实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全民品牌意识,坚决克服小农经济,抓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市场化经营,在全县实施全民创品牌战略。要加大宣传力度,搭建宣传平台,通过举办产品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扩大影响面,提高知名度,占领市场。

  (五)坚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

  品牌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但离不了政府的引导、鼓励和扶持。要突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发展线,要根据名牌产品的评价体系、具体要求,对辖区内规模企业、特色主导产品进行全面对比分析,按照“无牌—有牌—创牌—名牌”的梯次创建思路,依托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大力培育“名、优、特、新”品牌,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综合竞争力的州内、省内、乃至于国内知名品牌。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时刻把握农产品市场律动的脉搏,力促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农业品牌创建铺好“快车道”。

  (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创建农业品牌需要构建多元化支持体系,县委、县政府要鼓励、扶持、帮助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打响品牌,扩大农产品销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充实信贷和地方财政匹配资金,重点扶持品牌龙头企业和特色

  合作社组织,主要用于品质提升、技术升级和产品包装,一方面,着力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加科技含量,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从文化内涵、内在品质、精细包装层面下功夫,推出具有宁南特色的农产品,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

  (七)实施统一商标,做大品牌。

  高度重视对农产品商标注册的引导、培育工作,大力扶持一批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种植大户,注重特色品种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性包装的保护,科学制定适宜本地农产品创牌的长远规划,实现以商标为纽带的订单农业,对农产品生产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面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使商标真正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同时,要坚持自主创新、自立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集中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培育发展商标品牌,突出优势、系统打造本地优质品牌,提升“大凉山”农产品品牌的市场地位。

  小杂粮是指生育期较短,种植面积较小,种植地域分散,种植方式特殊,有特种用途的禾谷类和豆类作物的总称。我市小杂粮禾谷类主要有谷子、高梁、大麦、荞麦;豆类主要有绿豆、红小豆、黑豆,及油料作物芝麻等。近年来,随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均口粮消费数量的下降,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革,小杂粮由于风味独特和营养保健功能,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大宗粮食品种相比,小杂粮价格高、销路看好,又重新被人们所关注。

  一、我市小杂粮种植历史与生产现状

  小杂粮属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因其抗旱耐瘠、管理粗放、产量较稳定、耐储藏,历史上被称作抗灾救灾作物,山丘地区农民历来有种植习惯。据记载,建国前全市种植高粱、谷子等小杂粮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以上。建国后,全市小杂粮种植面积最大年份是1955年,种植43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9%。主要种植高粱、谷子、稷子、大麦、豌豆、绿豆、赤豆、豇豆、穇子等。七十年代水利条件改善后,由于扩种高产作物,小杂粮种植面积大为缩减,至1983年只有50万亩。1984年以后,小杂粮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多为零星种植和间作套种,1984年种植小杂粮58万亩,占整个粮食播种面积的5.28%,其中高粱占2.09%、谷子占2%,其他小杂粮占1.19%。90年

  代以后,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市小杂粮又逐渐减少,至2019年小杂粮种植面积缩减到不足4万亩,为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少的一年,其中稷子、穇子等几近绝迹。近几年,小杂粮种植开始抬头,特别是优质绿色有机小杂粮受到人们的青睐,面积逐渐扩大。至2019年,全市小杂粮种植面积已达11.3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总产近3万吨,占粮食总产的0.63%;平均单产260公斤,远低于全市粮食综合亩产420公斤的水平。

  (一)全市小杂粮种植分布及品种情况

  谷子:历史上全市各县区都有种植,特别是西北部等县大面积种植。一般为旱地种植或作为旱作物接茬作物,利用它耐旱特性,节约用水增加口粮。2019年全市共种植52611亩,平均单产307.6公斤/亩。目前主要集中在XX县、沂水、苍山、平邑、沂南、莒南等县区山丘地带。主要品种有济谷、济谷15、济谷18、黄金谷、吨谷一号、吨谷二号、书香一号、书香二号、豫谷18、金穗谷、金谷1号、鲁谷10号、鲁谷16、鲁谷18、鸟不叼、千金谷等。具体面积详见附表。

  绿豆:几乎遍布每个县区,多种植于山岭地和跑水跑肥的漏砂旱地,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作物之一。2019年全市共种植20556亩,平均单产152.6公斤/亩。主要集中在XX县、苍山、沂水、沂南、平邑、莒南、蒙阴等县。主要品种有中绿1号、中绿2号、早熟一号、绿宝8号。

  红小豆:面积比绿豆小,且种植零星分散。2019年全市共种植7906亩,平均单产175公斤/亩。除沂水、苍山、XX县在2000亩以上,其他县区均在200亩左右。品种有中红2号、极品红小豆、冀红一号、京农8号、红珍珠、红宝石。

  高梁:主要利用旱地、高排水田和水源不足秋闲田种植。全市2019年共种植10925亩,平均单产227.3公斤/亩,主要集中在苍山、平邑、XX县、沂水、沂南、蒙阴等县。品种有鲁粮2号、鲁粮3号、扫帚高梁、甜高梁、抗4。

  大麦:耐瘠、耐旱、耐迟播,且比小麦早熟半个月的特点,茬口可早播半夏花生,主要分布在临沭、莒南两县。其产品主要用作生产啤酒或食用。2019年全

  市共计种植17750亩,平均单产358.5公斤/亩。品种有鲁引二号、西引2号、杨司农三号、88-91。

  另外,还有黑豆、荞麦、豌豆、芝麻等,但面积均不足千亩。黑豆品种有中华黑豆、八宝黑豆、黑青豆。豌豆品种有白花小荚、白玉豌豆、中豌6号。芝麻品种,有豫芝4号、豫芝18、太空三号。

  在粮食困难年份和粮食统购统销时期,小杂粮曾发挥了重要的抗灾救灾作用。市场经济发育初期,由于其产量低,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它有独特风味一直为我市农民群众利用。各种小杂粮虽然面积小,总产量较少,但它的特殊利用价值无可替代。分析认为,在人们消费观念逐渐改变和市场经济逐步形成的今天,面积将呈逐步扩大趋势。

  (二)当前小杂粮产业化发展与品牌建设情况

  我市小杂粮产业化仍处于市场发育初期,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运行模式得到有效推广。一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小杂粮栽培基地。其中规模较大的有XX县孙祖乡千亩小杂粮基地,XX县岸堤宝寿小米种植基地,XX县街道黄草坡千亩小米基地,XX县夏蔚镇6000亩小杂粮基地,XX县黄土沟谷子种植基地等。二是注册了一批小杂粮专业合作社。如,XX县黄草坡有机黄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XX县孙祖有机小米专业合作社、XX县依汶镇桦林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XX县宝寿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XX县金宝珠专业合作社、XX县糯米湾杂粮合作社、XX县金谷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XX县祝家庄春谷种植专业合作社、XX县金谷穗小米种植合作社等。三是发展小杂粮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分别是沂南孙祖小米有限公司,以加工孙祖小米为主,产品在青岛、济南设有专卖店;XX县正基制粉有限公司,以多种小杂粮为原料加工五谷杂粮粉;XX市乐丰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杂粮分装,注册“乐丰”、“丰之坊”品牌。还有XX县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各类绿色有机小杂粮。

  全市小杂粮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截止目前,全市认证“三品一标”小杂粮产品14个,其中XX县金宝珠专业合作社认证了谷子、绿豆、红小豆3个小杂粮无公害食品;XX县认证了小米、绿豆4个小杂粮绿色食品;XX县黄草坡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认证了一个有机食品;XX区江泉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认证谷

  子、绿豆、红小豆、黑豆、芝麻、豌豆6个有机农产品。全市注册商标的小杂粮产品为XX县的“孙祖小米”;XX县的“山口红”小米;XX县的“黄草坡”牌有机黄小米,XX县的“正基牌”“五谷乡恋”杂粮制品、“豆豆荟”豆浆伴侣、五谷杂粮粥制品等十多个小杂粮品牌。其中,“孙祖小米”2019年10月经国家农业部审定为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三)小杂粮产量效益及加工销售情况

  各类小杂粮受产量和价格的影响,效益不均一。从目前市场销售情况看,普通小杂粮价格多在6—7元,品牌杂粮可卖到双倍甚至三倍的价格。从品种来看,谷子一般亩产值在3000元左右,绿豆在2000元左右,红小豆在1600元左右,其他杂粮类均在1000-1500之间。杂粮类效益总体上比大宗粮食作物要高,但由于费工费时,所以种植面积并不大。

  产业化经营效益。我市粮油综合批发市场的杂粮批发业务覆盖方圆200多公里地区,主要经营大户10多家,目前主要是购销东北产的绿豆、红小豆、薏米、豇豆和河北、山西等地产的小米,日平均销售量500吨左右,年销售量17.5万吨。我市小杂粮总产不足3万吨,多以自产自销为主,小额贸易以农村集市自由交易为主。部分加工企业积极开展对外销售业务,拓展销售渠道,主打生态品牌,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XX县东蒙集团与岱崮企业等龙头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工线和销售渠道,与农户签订合同进行订单式生产,取得良好种植效益。

  二、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方面:一是种植规模小、分散经营。多为零星种植、粗放管理、广种薄收,不利于机械化,用工多,成本高。二是普遍沿用传统种植技术。栽培品种大多是地方老品种,品种多乱杂,混杂退化严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致使单产水平不高,品质不纯,影响效益提高。三是杂粮多种在山岭岗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量低而不稳。四是“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少,产业品牌小、弱、杂,缺乏市场竞争力。

  加工销售方面:一是多数农民种植杂粮以自食为主,对外加工销售以原粮为主;二是分散种植增加了收购、流通难度,产后销售不畅。大多为产地农贸市场或邻近县市贸易为主,批量外销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三是加工企业少,设备水平低,加工技术落后。现有的加工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档次也低,多为粗加工产品。多数小杂粮加工企业只经过简单加工就把产品投放市场,现有的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也低,远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四是信息络不健全,全市开展上营销的电商只有5家,市场信息传递慢,品牌意识差,宣传打造不够。

  三、小杂粮发展潜力

  一是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人的消费意识的转变,小杂粮及其加工制品以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粮药兼用等特点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消费需求增加,国内供给偏紧,市场价格走高,比较效益大幅提升。

  二是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小杂粮适应性广泛、耐旱耐瘠薄,可在丘陵山区和旱薄地上种植。我市山丘旱地面积大,许多地方又有种植谷子、高粱、红小豆、绿豆等小杂粮的传统习惯,加上杂粮产地土壤和空气均未受到污染,生产过程纯净安全,极适宜发展多种绿色有机小杂粮。

  三是增产潜力较大。过去传统种植小杂粮产量很低,和大宗粮豆相比,单产差距很大。目前,随着品种改良,生产条件改善,只要施以科学管理,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不仅可能而且潜力巨大,对于不断提高山丘地区粮食自给水平,保障我市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先进市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树立“小杂粮大作为”的发展理念。重视小杂粮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优质高效小杂粮作为主要粮食生产的重要补充措施来抓,切实把杂粮规划指导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调研小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小杂粮,以期促进我市小杂粮生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坚持“做优、做精、做强”的目标,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2、注重品牌创建,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小杂粮基地。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土壤类型、田野小气候等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地域性产品,打造“生态沂蒙山、优质小杂粮”品牌。着力开发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特色品种,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强化技术服务和综合管理,以开发品牌小杂粮为导向,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搞好原料基地建设,加强原料品种开发,引导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推广实用技术,搞好示范带动,充分挖掘小杂粮种植效益。一是大力开发良种资源,加快小杂粮良种建设,做好地方品种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引、育、繁、推”各个环节工作;二是搞好良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组装,改粗放栽培为精细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和监测,推广应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三是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能。加快制定小杂粮栽培技术规程,指导区域小杂粮品种的科学种植。积极搞好示范,以新品种、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建立示范基地,把标准化技术推广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扩大新技术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广。四是提高小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杂粮种植地块一般较小,不适宜大型农业机械操作,例如在谷子播种、收割、脱粒方面缺乏小型配套的农业机械。建议研究开发一整套适合山区作业的耕地、播种、收割、脱粒等农业机械。

  4.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组织引导农民发展订单生产。鼓励学校、超市、企业同农民签订收购合同。同时壮大小杂粮销售服务体系,培育流通中介组织和购销队伍,重点发展农民运销经纪人,充分发挥农民在开拓市场的积极作用。还要加快小杂粮专业批发市场和市场信息络建设,大力发展电商,开展上营销,积极拓展外销市场。

  5.积极培育杂粮经营主体。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提高种植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支持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承包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鼓励合作社实行“六统一”服务,即

  “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良种供应、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营销服务”,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搞好小杂粮新产品研发,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开发特色产品、名牌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主体需求。着力研究地方品种潜

  在药用保健价值和地方小吃加工技术的工业化,扩展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加快小杂粮产业化增值。

  6.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小杂粮生产发展。建议制定对小杂粮产业扶持政策,开展行业指导。国家惠农政策适当向小杂粮生产地区倾斜,应采取中低产田改造、兴修水利、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生产条件,加快建设一批小杂粮商品基地和扶持小杂粮加工和出口企业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市小杂粮面积和总产分别达到20万亩、5万吨。

  市政协:

  按照市政协的安排,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蔬菜产业发

  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蔬菜生产紧紧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蔬菜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蔬菜生产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0.04万亩,主要种类有胡萝卜、甘蓝、辣椒、番茄、黄瓜、茄子、大白菜等,蔬菜总产量13.52万吨,总产值9100万元。蔬菜生产面积比2019年的5万亩增长了0.8%,产值比2019年的2840万元增长了220.4%,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近两年技术部门以追求高品质、高效益为目标,不断加大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在积极开展蔬菜新品种品比试验和适应性试验的基础上,先后引进名、优、特蔬菜新品种16类0余种,多数品种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县农民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增收途径。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技术单位的指导下,全县蔬菜生产逐渐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数乡一业、数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目前已初步建成了达溪河、黑河川区万亩精细菜生产基地和什字原区万亩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并建成中台西川区千亩无公害辣椒生产示范区等各类蔬菜示范区6个。科技水平稳步提高。蔬菜生产逐步向精细化、科技化、标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在生产上先后推广了测土施肥、间作套种等准化栽培技术,制定了XX县种主栽蔬菜的地方标准,规范了栽培过程和生产行

  为。检测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2.7万亩,申报通过了番茄、胡萝卜、辣椒3个产品的无公害产品认证,取得了无公害注册商标,实现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首次突破。蔬菜单产由2000年以前的900公斤增长到现在的00公斤,增长33%,蔬菜商品率由原来的46.8%提升到76.7%。服务体系渐趋完善。县农技部门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全县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在重点示范区派遣技术人员驻村蹲点,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和进行实地指导,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指导群众科学生产。2019年成立了XX县无公害农产品质安全监测站,全面开展了县域蔬菜检测服务,每月开展两次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加强了蔬菜质量的监管。在全县新建和扩建了中台、朝那等7个辐射功能较强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年蔬菜交易量在6万吨以上,外销量2.7万吨以上,交易额6000万元。产业化格局初具规模。投资400多万元,筹建了中台脱水蔬菜厂,购置了脱水干制设备,年生产加工能力可达到0.8万吨,建成了中台瑞天祥果蔬保鲜库,蔬菜保鲜能力达到1000吨,成立了多个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自07年以来共开展订单蔬菜种植5.2万亩,实现收入10400万元,有效带动了全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按照“调整结构扩规模、完善设施夯基础、推广科技提质量、精深加工增效益”的蔬菜产业发展思路,结合我县蔬菜生产五年规划中提出的“突出川区、加快塬区,点上突破、整体推进”的布局构想,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服务,集中建设“设施蔬菜、高原越夏蔬菜、麦后复种蔬菜”三大基地,全年完成蔬菜种植.14万亩,其中春种蔬菜5.28万亩,复种6.86万亩,建成规模较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点14个1.65万亩,全县蔬菜生产取得了较大进展。

  1、地膜早熟马铃薯全面丰收。今年我县突出菜用型和早熟性两个关键,引进了克星2号和克星6号两个马铃薯品种,全面采用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中台、独店等乡镇推广种植4.2万亩,普遍实现了丰产丰收。目前地膜马铃薯大部分已收获完毕,平均亩产达到了1400公斤,亩收入达到了1500元以上。

  2、设施蔬菜生产取得了较大进展。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意见》精神,在达溪河川区、黑河川区新建塑料大棚959座,新建日光

  温室20座,建成了中台杨村、中台南店子、百里李家坡、梁原官村四个规模较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小区。塑料大棚种植了春提高辣椒、黄瓜、番茄、茄子等果菜类蔬菜,从6月上旬就开始上市销售,至“7.23”暴雨灾害前,棚均已实现收入900元左右,折亩收入4500元。秋后,我县结合灾后重建,继续加大了保护地蔬菜设施建设,计划在杨村新建8×30米全钢架塑料大棚100座,目前已经完成了30座的搭建任务,钢架大棚计划种植番茄、韭菜等秋延后蔬菜。

  3、果园套种蔬菜取得了较好效益。今年在什字、西屯、上良、独店等乡镇推广了果套种马铃薯、大葱、辣椒、甘蓝及瓜类等生产模式,亩均收入达1300元以上,果园套种蔬菜模式的推广,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实现了果树挂果前群众收入不减的目标。

  4、蔬菜复种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小麦收割后,通过统一调种、补贴蔬菜种子等措施,大力开展蔬菜复种,全县13个乡镇共种植胡萝卜2.06万亩,白萝卜0.67万亩,大白菜0.7万亩,其它叶菜2.63万亩,总复种面积达到了6.86万亩。并建成了中台水泉、邵寨黑泉坳蔬菜复种示范片9个,目前复种蔬菜苗齐苗全,长势整齐,可望取得较好收益。

  5、建成了规模较大的蔬菜生产集中示范区。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的原则,在全县抓建了中台川区51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台杨村、南店子100亩以上规模的设施蔬菜生产小区、什字塬区万亩果园套种示范区及邵寨干槐树坳幼龄果园套种蔬菜示范点4处重点示范区,以此推动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三、主要做法

  1、认真规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根据XX市《2019年蔬菜产业发展安排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工作的通知》精神,县委讨论制定了《XX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全县蔬菜发展思路、发展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并提出了全县蔬菜发展规划布局和工作重点,分年度确定了建设计划,把发展指标细化分解到乡镇,明确提出了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奖励办法。结合我县蔬菜产业现状,县政府及时印发了《XX县2019年蔬菜产业发展安排意见》,强化领导,狠抓落实,把责任措施层层靠实到领导、到干部,确保了任务落实。

  2、强化技术培训,搞好科技服务。在蔬菜产业抓建上,县上推行了技术包抓责任制,全面推广技术人员联系农户制度、定期培训制度,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帮助农民搞好市场定位,选好适宜品种,制定生产模式,加强栽培管理,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春季组织中台西川四村230多名群众赴天水甘谷、武山进行了考察学习,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种菜的积极性。在蔬菜生产的关键季节,抽调技术骨干下乡进村,全力抓建蔬菜基地建设。今年共引进蔬菜新品种23个,推广测土施肥、间作套种、微肥应用、病虫害防治等技术16项。在搞好生产环节技术指导的同时,还加大了蔬菜产品的质量检测,每月开展2次蔬菜产品质量抽检,随时反馈产品检测信息,指导群众落实无公害生产措施。

  3、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县财政今年列支200万元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蔬菜生产,对重点示范区建设给予了资金扶持,在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上,对集中连片修建50亩以上的日光温室,每座补贴1万元,对集中连片修建钢混或钢架塑料大棚100亩以上的,每座300元,在大田蔬菜生产上,对1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示范点每亩补贴群众地膜3.5公斤。各乡镇也采取了向群众补贴种子、补贴化肥等形式,动员和引导群众发展蔬菜生产。农技部门除从技术上给予支持外,春季筹资8万余元为重点示范点调供了辣椒等蔬菜种子,复种时筹资50多万元为千亩以上复种示范点调供了胡萝卜、白菜等蔬菜种子。全县今年在蔬菜生产方面共投入扶持资金500多万元。

  4.尝试流转土地,创新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地以转包、租赁、置换、承包、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有技术、有资金、有劳力的群众发展蔬菜生产。在中台西川区蔬菜基地建设上,在有偿、自愿的条件下,将群众零散的耕地集中起来,统一承包给种植大户和生产加工企业,有序推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使蔬菜生产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今年通过这种方式引进天水客商集中连片承包种植芫荽500亩,中台脱水蔬菜厂承包种植干制型辣椒100亩,本地承包种植30亩以上蔬菜的农户达到了户。

  5、树立蔬菜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蔬菜生产的经验和做法,以创品牌、促营销为核心,以培育产业协会和营销组织为抓手,以兴建蔬

  菜批发市场为载体,开辟我县蔬菜市场销售新渠道。今年在对什字原区07年认定的无公害产地和认证的番茄、胡萝卜产品进行复查换证的基础上,对中台川区蔬菜基地进行了无公害产地申报认定,取得认定面积1.35万亩,并获得了辣椒无害公害产品认证,创建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扶持建成了中台蔬菜营销协会,依托蔬菜专业村、蔬菜产销大户,重点发展订单生产,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今年种植的马铃薯全部通过协会组织进行了外销,在一周之内销完了所有产品,初步显现了协会在市场协调方面的优势作用。初步建成了中台蔬菜批发市场,搭建了农户走向市场的平台。

  四、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周边县区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许多突出的问题:一是部分农户对科学种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蔬菜生产中的高新技术掌握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仍然沿用粗放的耕作栽培模式,影响了生产效益的快速提高。二是蔬菜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程度低。尽管我县已初步建成了一定的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两川一塬”生产格局,但仍存在种植区域分散、品种布局杂乱、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县蔬菜产业化发展步伐。三是蔬菜生产缺乏较大的项目支持,对群众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优惠措施不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基地建设配套设施设备落后,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四是产业化发展规模小、范围窄,至目前全县仅有一家蔬菜加工生产企业,加工能力十分有限,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五是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小,供应不足,难以满足本县市场周年供应,县域冬季蔬菜仍然依靠大量外调。六是“7.23”特大暴雨灾害对我县达溪河、黑河川区蔬菜基地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川区蔬菜90%以上绝收,709座塑料大棚全部被毁,24座日光温室不同程度受到了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6800多万元,大部分群众一年的投入全部付诸东流,群众种菜的积极性遭到了重创。

  五、意见建议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要坚持走“调整结构扩规模、完善设施夯基础、推广科技提质量、精深加工增效益”的产业发展路子,按照“突出川区、加快塬区,点上突破、整体推进”的布局构想,以“两河”川区和什字塬区为重点,集中建设

  “设施蔬菜、高原越夏蔬菜、麦后复种蔬菜”三大基地,全力完善“销售、加工、贮藏、育苗、服务”五大体系,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1、优化区域布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一是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重点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主产区乡镇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确定自己的骨干品种与专业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二是进一步建立集约化程度高、规模适度的蔬菜生产基地。利用我县气候多样性的条件,结合区域小气候的优势建立一批高标准、具有一定规模的超时令、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将现在的分散种植改为连片种植,集约经营管理,促进规模生产,提高种植效益。三是以“规模生产,四季常鲜,批量供应,增产增效”为目标,做好三个“结合”:即季节性安排与区域性布局相结合,常规品种与名特优新品种相结合,基地化生产与千家万户经营相结合。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生产水平。要调整蔬菜品种结构,推广优势品种。每年引进10多个蔬菜新品种,每年推广3-5个适宜的主栽新品种。同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播期与上市期、上市量,避免同品种、同季节的积压,夺取最高效益。在品种上要突出甘蓝、韭菜、番茄、大白菜、萝卜、大葱六大品种。在栽培上,要大力推广应用蔬菜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在努力提高蔬菜单产的同时,组织引导群众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提高上市蔬菜商品质量和档次,延长货架期。

  3、健全完善营销体系,疏通销售流通渠道。一是以中台脱水蔬菜厂为龙头,扩大订单蔬菜面积,提高加工增值效益。与农户签订产品的购销合同,根据产品订单指导菜农安排生产,严格兑现合同,保护菜农利益。二是组建蔬菜产业协会,组织蔬菜运销、市场、种植区农户及县上农口有关部门成立产业协会,开展技术信息交流服务,开拓省内外市场,提高产品质量、生产规模,拓展销售渠道,促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建立营销体系,运用现有运销企业、大户、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和运销渠道,集合全县的农民经纪人,有目的地在周边城市设立直销点、代销点和连锁店,在各个主产区乡镇设立配菜收购站,解决蔬菜销售难的问题。

  4、建立信息服务络,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县域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主体作用,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市场和区域市场,建立批发销售点,发挥市场中枢作用和龙头作用,二是建立信息络。积极争取省市资金,配备功能齐全、传递快捷的信息服务设施,在政府站建立XX县蔬菜产销信息专版,在县内主要蔬菜市场建立信息采集点,及时向省内外客商提供生产、市场、供货信息,为各乡镇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信息服务。

  5、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技术和资金,吸引外地客商投资灵台,创立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效益。二是根据市场需要,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扶持种菜大户和加工企业,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改善蔬菜销售、流通状况。三是充分调动技术力量,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广泛开展技术宣传和培训,在想法设法向上争取蔬菜项目的同时,整合有关项目资金,引进适合我县种植的蔬菜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整体效益和质量档次。四是建议省市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对我县适当倾斜,进一步加大灾后重建川区蔬菜基地和蔬菜苗木繁育基地、龙头企业、协会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我县蔬菜产业发展。

推荐访问: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产品 品牌建设 特色

版权所有:中环文档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中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中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7005676号-1